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化脓性炎症,临床主要分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两类,核心症状均围绕耳部不适展开,具体表现为:
耳痛:这是最典型的症状,其中急性期耳痛尤为剧烈,且具有明显的“诱发加重”特点——吞咽、咳嗽、打喷嚏时,耳部疼痛会显著加剧,部分患者还可能伴随耳闷、听力暂时下降。
此外,急性发作期常伴随发热、乏力等全身症状;慢性期若处于活动期,则以耳内反复流脓为主要表现,脓液可呈黏液性、脓性,严重时可能带有血丝。
一、急性化脓性中耳炎
先做专业检查,明确病情严重度
发病后需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,医生会通过两项关键检查评估病情:
体格检查:借助耳镜观察鼓膜是否充血、肿胀,判断中耳内是否有积液或脓液;
听力检查:排查是否因炎症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,明确听力受损程度。
规范药物治疗,足量使用抗生素
根据检查结果,医生会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,核心是“及早、足量使用敏感抗生素”:
常用药物类别:以青霉素类(如阿莫西林)、头孢菌素类(如头孢克洛)为主,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,会更换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(如阿奇霉素);
用药注意事项:需严格按疗程服用,即使耳痛、发热等症状缓解,也需完成全疗程,避免炎症残留转为慢性;若治疗及时且用药规范,多数患者可避免鼓膜穿孔,实现完全康复。

二、慢性化脓性中耳炎
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需根据“疾病状态”分类处理,主要分为静止期与活动期,同时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需考虑手术,具体方案如下:
(一)静止期:无需用药,重点做好日常防护
静止期的核心特点是“炎症处于稳定状态,无明显症状”——平时无耳痛、流脓,听力可能仅轻度下降或无异常。此阶段无需药物治疗,关键是做好预防措施,避免诱发活动期:
避免外耳道进水:洗澡、洗头时可佩戴耳塞,若不慎进水,需用干净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口,切勿深入耳道内掏挖;
预防上呼吸道感染:感冒、鼻炎等疾病可能引发中耳感染,需注意保暖,减少感冒频率。
(二)活动期:对症用药,控制感染扩散
活动期表现为“炎症急性发作”——耳内流水、流脓,伴随耳痛、发热,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听力暂时下降。需根据症状轻重选择治疗方式:
轻度症状(仅少量流水、无明显发热):
局部处理:先用生理盐水或3%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外耳道,清除脓液后,滴用抗生素滴耳液(如氧氟沙星滴耳液);
口服药物:搭配口服抗生素(如头孢呋辛),一般用药3-5天即可缓解症状。
重度症状(流脓量大、伴随高热或耳痛剧烈):
精准用药:先取耳道脓液进行“细菌培养+药敏试验”,明确致病菌类型,选择对细菌最敏感的抗生素;
静脉给药:通过静脉输液方式使用敏感抗生素,同时对症处理发热(如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烧药),快速控制感染。
(三)手术治疗:针对药物无效或复杂病例
若出现以下情况,说明药物治疗已无法解决问题,需考虑手术干预,手术核心目标是“清除病灶、改善听力、预防并发症”:
手术适用场景:
药物保守治疗后,鼓膜穿孔持续半年以上未愈合,且反复出现感染;
属于骨疡型中耳炎,保守治疗无法控制炎症,伴随明显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;
中耳内形成胆脂瘤(一种良性但具有破坏性的病变),可能侵犯周围骨质,引发面瘫、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。
手术主要目的:
清除病灶:彻底切除中耳内的脓液、肉芽组织或胆脂瘤,避免炎症反复;
听力重建:通过听骨链探查与修复,改善传导性听力下降,提升听力水平;
提高生活质量:术后耳道结构恢复正常,可正常洗澡、游泳,无需担心进水诱发感染,减少反复就医的困扰。
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,或是想获取专业的治疗建议,可点击在线咨询医生,或拨打仁品咨询问诊电话:025-85262032,会有专人为您答疑解惑,网上预约还可享受挂号优惠!
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,或是想获取专业的治疗建议,可点击在线咨询医生,或拨打仁品咨询问诊电话:025-85262032,会有专人为您答疑解惑,网上预约还可享受挂号优惠!
分享到:
上一篇: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如何预防?南京看耳科比较好的医院
下一篇:没有了
